关羽是如何从一名普通武将,一步步被神化为圣君的?
明朝初年,朱元璋的统治比较稳固,对关羽的需要没那么多,兴趣不大,关羽的封号又回到了三国时期的汉寿亭侯。明中期以后,社会动荡不安,经济低迷,明帝国的统治渐呈不稳的态势,关羽的地位又飞升起来。嘉靖恢复了宋徽宗时期的义勇武安王称号。明神宗万历十八年又给关羽加封帝号,四十二年十月加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关圣帝君。
据明朝最后一位太子、福王朱常洵回忆说:“前岁,关公以单刀伏魔于皇父宫中,托之梦寐间,果验。是以大隆徽号,由是敕闻天下而专显之。”可见,关羽被尊崇为神力非凡的主管人鬼神三界伏魔事务的大帝,是在万历末年搞起来的。
清朝时期,顺治九年敕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;康熙时改封为协天伏魔大帝,雍正时觉得只尊崇关羽本人还不够,干脆把关羽三代人全部追封为公爵,并再一次下令全国各州县建祠堂进行祭祀。乾隆时期又加封为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。咸丰年间,西方列强入侵,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,关羽的地位水涨船高,又加上了“护国”“保民”等尊号,达到尊崇的高峰。
从一名普通武将到全民尊崇、无所不能的帝君,充分说明封建统治阶段为了自己的政治需要,完全可以把一个普通人神化,达到让人们顶礼膜拜的地步。
统治者能这样神化,说明传说中的“关公显圣“只是传说而已。为了抬高,文人们还忘了关羽“骄于士大夫“,看不起文人的实质,反而在塑像时给这位武将手里塞进一本《左传》,因此就有了《三国志》里:“羽好左氏传,讽育略皆上口”的记载。
有意思的是,关羽被抬高后,除了被过度宣扬的“过五关斩六将”等事迹外,他大意失荆州、败走麦城等不好的事却成了禁忌。乾隆年间,有一位皇帝身边的侍卫因为颇得圣心而被提拔为荆州将军。任命下达后,大家纷纷去庆贺,谁料这位新任将军却哇哇大哭起来,把宾客搞得莫名其妙。探问究竟,他才说:“我为朝廷效劳多年,本想博得个封妻荫子,没想到却把我派到荆州去。这地方关老爷都过不住,皇上让我去不是要我的命吗?”
按照我们常人的逻辑,能去关老爷呆过的地方做将领,是非常荣耀的事才对啊,但这位将军却不这样想,他却认为是晦气。这充分说明人们心中所尊崇的,只是一个不存在的帝君形象而已。
直到现在,各地关帝庙仍然香火鼎盛,不仅是老年人,很多年轻人也去顶礼膜拜。逢年过节时还有人在门上或家里贴上关公像,想让他守护家人平安。至于是不是灵验并不重要,内心有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就足够了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