叱干留:陕西彬县叱家村,叱干姓氏的渊源
大美西部观察:立足西部,放眼世界;关注民生,传递有价值的资讯,发布经典文章。
叱干姓氏 | 作者 叱干留
陕西咸阳彬州市永乐镇有个叱家村,位于泾河北面距县城四十公里的原上。叱家村是因为这个村有居住叱干姓氏人而得名,叱干姓氏为复姓,在这个村仅有六百来口人,均为汉族,集中居住在一个自然村。
叱干姓氏的祖先很早以前就住在这里,解放前后曾有几户叱干姓的人从这个村迁出在外落户,在这以前,在其他地方还没有听说过有叱干这个姓氏的。这个不起眼的村庄,大概是由于姓氏稀奇的缘故,方圆百里甚至更远的人都知道。
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,村里既没有村史记载,也没有家谱,当地州志、县志也没有可供考究的资料,但叱干姓氏的来源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。战国末年秦国少年宰相甘罗为官正直,得罪了丞相吕不韦,吕串通了亲王妃捏造罪名将甘罗全家满门抄斩。其他人都遇害,只有一人逃走了,吕派兵继续追捕,这个人被赶得累倒在山坡上,又饥又渴,已神志不清,兵士追至,问其姓名,他只是用手指口,意思是口渴的很,兵士以为是示意姓吃,便放了他。后来这个人流落到了邠州,就是今陕西咸阳彬县,落户在现在的叱家村,娶妻生子,繁衍后代,并将“吃”字与原来的姓氏“甘”结合起来,让后代都姓复姓“吃甘”,后来“吃甘”逐渐演变成为“叱干”,即叱干姓氏。
当然,这只是一个传说,从笔者掌握的资料看,有两个线索可作为叱干姓氏考证的依据。
其一,叱干姓氏为古鲜卑姓氏。彬县古时为西戎地,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,而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就有叱干这个姓氏,其代表人物是部族首领叱干阿利,他也是负责建造历史名城陕西榆林统万城的著名将领。在北魏孝文帝那场声势浩大的汉化改革中,叱干姓氏被改为薛氏,成为薛姓成员的一支(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就有叱干姓氏来源于鲜卑族,后来改为薛姓的记载),只有很少一部分仍然保留了叱干姓氏。
二,从现在的叱干姓氏分布情况看,叱干姓氏的人很少,只有陕西彬县叱家村有。陕西礼泉县有个叱干镇,但这里没有一户姓叱干的。这里很早以前曾有过叱干姓氏的人居住,故取地名为叱干。据当地人讲,古时礼泉叱干镇这一带森林茂盛,后来这里的森林毁于火灾,损失惨重,叱干姓氏的居民随之迁走了,是不是就迁到了现在的彬县叱家村,仍须进一步考证。
再就是陕西延安宜川县新市河乡有个叱干村,但这里也没有一户姓叱干的。复姓叱干的人很少,但还有姓叱的人,这个“叱”字与复姓叱干的“叱”同字同音。据笔者推测,叱姓渊源于叱干姓氏,是叱干姓氏演化而来。其它地方听到过有姓叱的,却没有姓叱干的。陕西渭南蒲城县党睦镇也有个叱家村,就有八百来口人都姓叱,而不是复姓叱干。陕西渭南合阳县知堡乡叱家庄也有四百余口人姓叱,也没有一户姓叱干的。这两个村虽地处两个县,但相距只有十来里路,且是同宗,过去曾在一块祭祖,听说也有几户迁移到外地,因而姓叱的其他地方也有,但这都是零散户,人数少。
展开全文
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,叱干姓氏只有陕西彬县叱家村有六百来口人,除了解放前后有一户迁到泾阳县,两户迁到邻村外,其他地方没有听说过还有叱干姓氏的。
叱干姓氏是哪个年代在叱家村落户的,说法不一。六十年代,听村里老人曾讲过,他们小时候村里的叱干姓氏只有十几户。照此说法,叱干姓氏的人居住在这里时间不是很遥远的。但陕西旬邑文化馆保存的明万历二十一年铸造的大铁钟,铸有各地捐款人的姓名,其中有永安镇的叱干、张、王等姓氏。永安镇即现在的永乐镇一带,当时永安镇这几个姓氏正是现在永乐镇的几个较大户姓氏。明万历二十一年,即公元1593年,距现在四百多年了。按现在这几个姓氏的人口计算,四百年前叱干姓氏应是这一带较大的户了。
叱干姓氏之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。叱干姓氏《百家姓》中没有,就连百科全书的《辞海》中也找不到,但叱干姓氏同其他姓氏一样,作为中华民族姓氏的一员,将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熟悉。
【作者简介】叱干留,汉族,陕西彬州市人。爱好文学,先后在《理论导刊》、《当代陕西》、《咸阳日报》发表文章数篇。退休后,开始撰写小说、散文、随笔,在《咸阳日报》、《豳风》和文学网站平台发表散文随笔10余篇。系秦都区作家协会会员。
大美西部观察所刊原创文章均系作者授权发布,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。文内所持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,非本平台观点。 图片未经注明均来源于网络。
责编 雷小河
如果您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或感想,欢迎在文末留言批评指正,感谢大家阅读欣赏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